• 裴翁弟子班招生通知
  • 1
当前位置:首页 > > 优秀论文优秀论文

论易学阴阳五行对中医诊疗和养生的指导意义--胡广平

胡广平(易名:源一鑫)

《周易》的辩证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很大,中医学吸取了这一哲理,建立了辩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一、《黄帝内经》对《周易》的影响。

《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集中反映了我国的医学成就,创造了祖国医学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黄帝内经》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观点对《周易》有很大影响,有医易同源之称。

《黄帝内经》重点论述了阴阳五行学说,详尽地论述了有关人体生理,、病理关系。在治疗等医学领域中的各个方面,突出了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密切相关和人体内部高度统一的整体观念,它不但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渊源,也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五行学说的应用

五行:金木水火土为五行,五行相生相克,旺相休囚,它反映了古人对组成物质世界的五类基本物质生成关系的朴素直观经验。《黄帝内经》中五行学说思想并经过临床实践的总结,大大丰富了五行学说的理论,在中医中起了主导的作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其类草木,其数八。南方其类火,其数七。中央,其类土,其数五。西方,其类金,其数九。北方,其类水,其数六。这里很明显是说河图配五行的原则。”

《素问·脏气法时论》用专篇论述了五行生克规律的生理、病理关系。如肝属木主春,心属火主夏,脾属土主长夏,肺属金主秋,肾属水主冬。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论述了五行生克之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三、对脏腑学说的指导意义

脏腑是五脏六腑的总称。五脏为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六腑为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器官的合称。脏与腑的关系: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脏与腑的关系为脏对腑,阴对阳,表对理的相互配合,这就是周易思想的精髓。

用太极八卦模型的象数原理来认识脏腑的生理特性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如乾为督脉,坤为壬脉,艮为脾胃,兑为肺和大肠,坎为肾和膀胱,离为心和小肠,震为肝胆,巽为心包和三焦。在中医面诊和手诊中,八卦的分布与脏腑的各个器官的分布是相互一致的。

我国历代名家总结的经验,并结合卦象原理,提出了新的五脏配太极八卦学说:乾为纯阳为火,坤为纯阴为土,两者合为太极两仪,乾坤火土合德,生化脾胃,太阴脾胃之气生肺,坎配肾,离配心,兑配肺,艮坤巽乾位四隅,艮坤属太阴配脾胃,巽乾属少阳配肝胆、三焦。以上所述历代医学将脏腑纳入太极八卦模型中,以卦象时空角度论述并反映了脏腑的生理特点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理论。

四、五行生克制化在中医诊疗方面起重要指导作用

1、用于诊断

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都可以以人的面色、声音、口味、脉象等方面反映出来。因为它们在五行分类归属上都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临床上诊断疾病时,就可以综合望、问、闻、切四诊所得的资料,根据五行所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如面色见青、喜食酸味、脉见弦象,便可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便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同时,五行学说还可以对某些脏腑兼病进行归纳、概括、提出诊断,如脾虚及肾而见水肿者,可诊断为“土虚水泛”;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者,可诊为“木来乘土”;心阴虚及脾而致脾不健运者,可诊为“火不生土”;肾阴不足而致肝阳上亢者,可诊断为“水不涵木”;肝火犯肺阴而见咳嗽、咯血痰者,可诊断为“木火刑金”或“肝木侮金”;肾阴不足而致心火亢盛者,可诊断为“水火不济”等等。这种运用五行学说于诊断所订立的病症名称,能较客观地反映该病的病因病机,指出主要矛盾所在,从而能客观地反映疾病的本质。

2、用于治疗

五行生克制化,运用于治疗疾病,除了对病变的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考虑其它有关的脏腑,调整其关系,控制其传变。《难经·七十七难》提出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就是运用五行生克关系指导治疗的具体体现。后世医家运用五行生克的规律,又制定了很多更为具体的治疗方法。例如,培土生金,即健脾补肺以治土不生金,补土制水,即温脾益肾行水以治土虚水泛,扶土抑木,即健脾舒肝或和胃舒肝以治木来乘土、补火生土,即温心运脾以治火不生土,滋水涵木,即滋肾潜阳以治水不涵木,佐金平木,即清肝泻肺以治木火刑金,壮水制火,即滋肾清心以治水不济火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脏腑、经络为客观依据,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常常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五、五行生克制化在中医养生学方面的指导作用。

1、以情制情养生法

《素问》中说:“怒伤肝,悲制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中医按照不同的情绪将音乐归类,以情制情,对症施乐,收效颇为可观。

1)、悲制怒:怒为肝,悲属金,金克木。选择凄切苍凉的乐曲,如《走西口》,来制约因大怒而致肝气上逆者,待情绪缓解后,再用“水、“木”的乐音来滋补本脏。

2)恐胜喜:恐属肾水,喜属心火,水克火。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用符合水性润下,修长特性的乐曲,如“江河水”来进行调整,对因情志不节而致的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 ,大喜伤心的癲狂症等,效果均佳。

3)怒胜思:怒属肝木,思属脾属土,木克土,木乐可以疏通肝气,肝气疏达,则脾复健运,解除思积。凡具有轻松,外发特征的乐音,对思虑不解,忧悒抑郁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头痛,心血管疾病者都具有康复的作用。

4)喜胜忧:喜属火,悲属金,火克金,以欢乐明亮的乐音来解除患者悲愁,抑郁的心情,如《百鸟朝凤》一类的乐曲,对因悲愁而致焦虑、紧张、苦闷、恐惧,消沉绝望的情绪者有明显的解除作用。

5)思胜恐:思属脾土,恐属水,土克水,以庄重、宽宏、中和温厚、如,《友谊地久天长》之类的乐曲缓解,特具安神的作用。

2、四季养生

中医学认为,人类生活于自然环境,自然气候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体,为了不发生疾病,必然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适应。

春宜柔。春天,自然界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肝木与春相映。春季万物生发,肝阳亦容易上亢,人体容易出现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血压升高等现象,故春季可早起庭院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利用节假日到郊外游览湖光山色以悦神志,使情志与春生之气相适应,以防出现心烦易怒等现象,即“以柔制刚”。

夏宜凉。夏季气候十分炎热,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心静自然凉。故夏季心境比其它季节应更宁静。

秋宜润,秋天万物开始干枯,气候干燥,人之津液相应减少而口干咽燥,此时在饮食上除适当增津养液外,心理上还应时常将“津液”二字记于心中,以润制燥。

冬宜温。冬季气候寒冷,地冻冰凌,要求心理上要有常温之状,“犹如一盆炭火在身,用温制冷”。

3、饮食养生

均衡营养,按照中医的传统说法就是“谨和五味”。谨和五味不仅指食物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的调和适宜,更实质的是指各种具有不同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的食物均衡配搭。各种食物,不论其精粗贵贱,对人体都各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只有均衡搭配,混合食用,才能满足生长发育和正常生理活动的需求,保证身体健康。

重视和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防止因饮食失节而对脾胃造成伤害,饮食失节,时饥时饱或暴饮暴食,必将超出脾胃所能受纳和运化能力,扰乱其生理节律,而食物的过冷过热,或粗或硬难以消化,亦会对脾胃产生不良的刺激或造成损伤。

别外,中医历来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同样具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和寒热温凉四性,一些食物除了具有一般的营养外,尚有比较明显的滋补强壮作用,适当服用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可以补益阴阳气血,强壮身体而预防衰老。按照不同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宜的食补性调养,更能起到良好健壮身体,预防疾病和衰老的作用。

明确五行的属性和概念,并认识其我生、生我、我克、克我的相互关系,用以辩识疾病,指导诊疗,日常养生保健,以之确立法则,一一均由此而定。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推动下发展着的,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物质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借以说明人体生理功能,并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对现代养生学也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是《周易》原理与医疗结合的精髓,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指导,阴阳五行学说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医学理论,养生、餐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OO八年三月二十一日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