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翁弟子班招生通知
  • 1
当前位置:首页 > > 优秀论文优秀论文

论易学与中华民族心理--覃智华

易学文化对中华民族个人的气质、性格等心理素质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易学文化对中华民族心理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些影响的后果。

一、易学的整体统一观与全面心理

中国有句名言是“三思而后行”,后来成了成语“三思而行”。这句话的意思可作两种理解:一是经过三次认真思考之后才去做;二是从上下、左右、前后三个相对方面认真思考之后才去做。这第二种理解就是按照易学的整体统一观理解的,所以中国人凡是有点知识的,做事都要虑上虑下、顾左顾右、思前想后地认真思考一番,才能去做。这就叫做从整体出发,通盘思考的全面心理。全面心理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防止了片面性,免遭因为某个方面的重要因素没有想到而造成的失败和损失。不好的一面是在一些复杂的事情上犹豫不决,造成贻误良机,该成的事不成,甚至反遭失败或损失。

二、易学的阴阳对立观与豁达心理

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由此而产生出“有利必有害,有害亦有利”的说法;因此,凡有知识的人对许多事情都采取两点论,对事情的成败利害和个人的吉凶祸福,持不必过分计较的态度,这就是豁达心理。两点论的依据可在易学的阴阳对立观中找到。阴阳对立,就是阴阳相反相对,又互包互容、互根互生、互相转化。所以,成败利害、吉凶祸福,也是相反相对的,也是互包互容、互根互生、互相转化的。因而有“失败是成功之母”,“安逸是危难之源”等俗语。豁达心理,对人也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能使人胜不骄败不馁,处顺境不得意忘形,处逆境不垂头丧气,宠辱不惊,得失不患,一切按自己的常规生活;不好的一面是容易使人看破红尘,逃避现实,甘当隐士,遁入空门,或者产生得过且过思想,失去拼搏进取精神。

三、易学的阴阳转化观与变通心理

易学的阴阳转化观,也称矛盾转化观。《周易·系辞下传)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说: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变化了就能继续发展长期存在。由此成为“穷则思变”的成语,但这成语易被理解为:贫穷到了活路的尽头,就要想办法改变贫穷。改变贫穷的办法分两类:一类是正当的道德的合法的,如劳动生产,以义取财等;一类是不正当的不道德的不合法的,如偷盗抢劫,杀人越货等。这第二类是统治者和老百姓都反对的,但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人这样干,其中多数是因为确实贫穷到了活路的尽头才这样干的。孔子为了清除这种现象,一方面呼吁统治者施行仁政,给一切人活路;一方面提倡老百姓安分守己,要懂得“君子周穷”。即使按《易经》的意思理解,对人的心理影响,也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形成变通心理,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而且发展变化是没有止境的,不能用老眼光看新事物,避免思想僵化。不好的一面是容易使人陷入循环论,也就是现代人的怪圈论。陷入之后,就会觉得一切事情都是一个永远走不出去的怪圈,永远是无法了解的循环,没意思,产生厌世思想。

四、易学的阴阳互补观与共存心理

物不能齐是自然规律,种群共存是普遍心理。所以许多动物有种群不自相食的天性,而且有互补长短、互济有无、怜惜弱小、共同生存的本能。但是由于食物缺乏,种群之内为争夺食物而互相打架的情况也是有的;为争夺交配者而互相恶斗的情况也是有的,而且这是种群优化的一种方式。易学的阴阳互补观又叫相对互补观。阴阳互补,可以理解为两性互补,男大女小,雄强雌弱,是一般情况,当然也有特殊情况。男女雌雄结合,有阴阳互补的作用和意义。但从大小强弱的结合,并推而广之,成为大小强弱的依存关系,就有了相对互补的作用和意义。少壮者强,老幼者弱;由幼而少,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是人和动物的生命过程的必然阶段。养育幼小,在动物界是普遍可见的现象。人类幼小时,靠父母养育,年老时靠子女供养,残弱者靠亲人扶持,是人所共见的事实。但也有有幼小不养育,有老人不供养,有残弱不扶持的事实存在。这种人就不如动物了,不仅没有人性,连动物性也丧失殆尽了。易学的阴阳互补观或相对互补观,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表明人类和动物在种群内部的互补行为是共存心理在起作用。所以,中国人很早就提倡亲亲、仁民、爱物、助人为乐的仁道和善行,提倡将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德政。

五、易学的系统平衡观与平等心理

易学的系统平衡观,也称层次平衡观。因为系统有纵、横,横为层次,纵为等级;按古代语言,横为层为等,纵为次为级,所以,古代人说层次,说等级,都包含纵、横;现代人说层次,只表示横,说等级,只表示纵。因为古代人说层次是表示纵、横系统的,所以,系统平衡观也可叫层次平衡观。易学中的系统平衡,按阴阳可把整个系统分为纵向两大系统,即阴系、阳系各半的两仪、四象、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按层、等或层次,可把整个系统分为横向的若干系统,即阴阳合一的两仪、四象、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纵向系统是平衡的,横向系统也是平衡的,但纵向系统是上下关系,不能讲平等,只能讲级别;横向系统是并列关系,不能讲级别,必须讲平等。例如:两仪之数虽然阳为一、阴为二,但它们是平等的。四象之数虽然少阳为一、太阴为二、少阴为三、太阴为四,但它们是平等的。因此,中国人君、臣、父、子之间,用现代话说,在上、下级或父、子之间,即使不平等,也不会有不平等的感觉,也不会有要求平等的心理。但如果上级对和自己同级的下级有差别,特别是对自己比对同级的其他人差,就会立即感觉到不平等,就会有要求平等的心理。父、母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好了,对自己不好,也会有不平等感觉,也会有要求平等的心理。上级对自己的下级不如对同级的下级好,父、母对自己的子女不如对兄弟姐妹的子女好,也有不平等感觉,也有要求平等的心理。原因就在于不合系统平衡的观点和原则。因此,易学的系统平衡观是客观世界系统结构的真实反映,是中国人平等心理的基础,和西方人的平等心理有些不同。西方人要求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民主,实际上是办不到的,老百姓和总统是无法平等的,也不可能有总统那样多的自由权和主事权。每个人在社会系统结构中都处于一定的相对的位置上,这个位置是多种因素决定的。有自身的因素,有系统的因素,还有整体的因素;有天时的因素,有地利的因素,还有人和的因素;它比人体细胞在人体系统结构中处于什么位置因素还要多,细胞处于什么位置,只有自身、系统、整体三方面的因素,不管处于什么位置,都能得到系统和整体的公平合理的对待,脚底板上的细胞,承担着人休的全部重量和各种活动,但有最粗的腿动脉给它输送血液和营养,保证它新陈代谢的需要。而人在社会系统结构中处于什么位置,除自身、系统、整体三方面的因素之外,还有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因素,不管处于什么位置,都有可能得不到系统和整体的公平合理的对待,最吃苦受累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承担着社会的全部生产和各种活动,却有可能保证不了他们新陈代谢的物质营养和精神营养的需要。原因就在于现在社会还没有建立起象人体那样的机制。一切人都可以有相对的平等、自由、民主,但永远不会有绝对的平等、自由、民主。

六、易学的全局和谐观与中庸心理

易学中的太极系统模型和图式,阴阳系统符号和方位次序,都体现了全局和谐的观点和原则。在易学的影响下,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中和思想或中庸思想,也叫中和之道或中庸之道。中和思想或中庸思想是一种心理素质,有没有这种心理素质,说话办事是不一样的,对人处世也不相同。有这种心理素质的人,凡事适可而止,力求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冒大风险。所以,中国人缺少不断进取的冒险精神,因而很难出现象外国那样的亿万富翁。因为他懂得世上的物质财富是有一定数量的,每个人都要依靠这些物质财富生存,平均占有的数量是不多的,自己占有的太多,别人占有的就必然太少,就会危及别人的生存,遭受别人的怨恨和反对,怨恨和反对的人太多,就有可能丧失财富甚至生命。故中国人重在为仁,不重在为富。孟子曾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因为为富就要贪图钱财,所以不仁;为仁就要施舍钱财,所以不富。由于中国人有中和思想或中庸思想,所以对人处世很重视情和理或情和礼。理就是义,因此情和理又叫情理或情义。情是主观的心理因素,义是客观的社会因素,礼是人们根据社会因素的义确定的行为规范。所以,礼义、仁义,都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范畴。因此,中国人对人处世是发于情止于义或发乎情止乎礼的,也就是自觉地用礼义来约束自己的感情,故有文明古国、礼义之邦的光荣称号。而西方人对人处世,由于没有自觉的礼义约束,只有硬性的法律制裁,只要有办法逃过法律制裁这一关,就可以一切按照自己的思想感情行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可以发乎情纵乎情,思想感情的压抑感比较小,自由度比较大。但对他人的危害性也比较大。所以,有人说:中国社会是发乎情止乎礼的社会,西方社会是发乎情纵乎情的社会。这说法虽不十分准确,但也不无道理。中和思想或中庸思想,是从全局和谐出发的,虽然未必能达到全局绝对和谐的日的,但达到全局相对比较和谐、比较稳定、比较安静的目的,还是颇见效果的。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长达两三千年,显然是中国人的中庸心理在起主要作用。所以孔子盛赞中庸之道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中庸也不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中庸对维持现状有好处,但对改革进步却是一种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