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翁弟子班招生通知
  • 1
当前位置:首页 > > 优秀论文优秀论文

解承梅—中国古代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与传统风水形势说

    摘要:传统风水理论“形势说”,内涵丰富,其严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具有极高的理论水准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发掘文献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古代外部空间设计理论,观照分析古建筑群实例,较深入地揭示传统风水精华设计理论。

一、风水形势说概论

    风水中“形和势”的概念,在先秦诸子著述中就已广泛应用,如《管子》中的《形势》、《形势解》诸篇。孙子中的《形篇》、《势篇》。形有形势、形象、表现等义。势指态势、姿态、趋势、威力等意义。

    古代哲匠们,在技术和艺术实践中“制器尚象”,常注意从远近不同的层次来审视其形与势,以充分把握其总体至各细节的种种关系, 俾臻完善。《考工记》述记“百工”职掌,说要“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辩民器”。基于各种实践经验,在建筑规划设计方面,也形成了如《周礼地宫》所载述的“形体之法”。

    在汉代有关专门建筑设计术书中,形和势的概念,已有了明确的应用。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其时已有“形法家”,为汉代风水术的一大流派,其学是“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廓室舍形”,或许正是先秦“形体之法”的正宗传承。另有《国朝》七卷,《宫宅地形》二十卷传世至今。并被公认为古代地理学典籍的《山海经》十三篇,明显留下了当时“形法”注重建筑环境景观的艺术观念,以远势近形的不同及相互转换而予人丰富生动视觉感受效果的印迹。曾以“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饮誉于世的东汉大学者张衡,赋首写照汉长安和洛阳的选址规划,言及“审曲面势”等种种意象,就不啻为当时“形法或后世形势宗”,“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廓舍形”的典型表现。而张衡的《冢赋》,更一向被后世“形势宗”的风水家评作“寻龙捉脉”即相度陵墓风水的名赋。其中细腻描述了有关陵墓选址、营造及山陵诸多艺境追求的细节,真切生动,也吻合了“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廓室合形”的形法家之作为,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建筑审美的共同取向。

    三国时,曹魏何晏《景福殿赋》以华美词句,历历如绘地描写了一座大型宫殿建筑群的艺术境界。其中明显继承了汉代士人的审美取向,也颇为注重建筑外部空间的艺术处理及远近行止不同的感受效果,他还借用形与势有关局部与整体的不同涵义。

    正是在丰富的建筑创作和审美体验的实践基础上,在风水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建筑环境景观中空间构成方面诸如高下、大小、远近离合,主从虚实、整体局部、动静阴阳等视觉感受及内在规律,遂逐步得到认识和把握,再由实际经验体悟而导向于理论思维。以借用形、势概念而近一步概括抽象,终于衍为一套系统而深刻,内容丰富而科学,并具有哲学性的理论。这即是明显源自汉代而见诸魏晋,尤其是后世风水“形势宗”有关著述中的“形势说”。而这“形势”对建筑创作实践说来,如著名风水术书《黄帝宅经》所云:“宅以形势为身体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风水形势说理论,是围绕“形”与“势”的基本概念而展开,规范了二者的不同涵义和不同的空间尺度限界,并陈明了它们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及相应处理技巧,如:“远为势,近为形,势言其大者,形言其小者”,“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千尺为势,非数量以外之势”。

“形即在势之内”,“驻远势以环形,聚巧形而展势”等等。风水形势说的枢机大端,由这些论述概略归纳,显然包含这样一些基本层次:

   1.形与势的基本概念

    形:概指近观的、小的、局部的、个体的细节性的空间构成及其视觉感受效果。

     势:概指远观的、大的、群体性的、总体性的、轮廓性的空间构成及其视觉效果。

    2.形与势的基本关系

     形与势,即近与远,小与大,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总体,细节与轮廓等对立性的空间构成。即相反相成又互相转化。在组群性空间中,形与势共存,统筹其关系,则尤须以空间构成群体性,整体大格局及远观效果上的特色立意,即以势为本,以势统形。

    “千尺为势,百尺为形”,极其准确凝炼地给出的“外部空间模数”是十分科学的。关于“形”的基本尺度,依古例,为现在的约23~35米,也正是广泛应用在影剧院,多功能体育馆,以及街道、广场、建筑群的外部空间等设计实践中的一项重要的基准尺度。这一空间尺度予人的心理感受以赋予“人情味”为最显著特征,以此为准,可创造出尺度宜人得体的外部空间。

    按风水形势说,百尺为形空间尺度规定,对建筑单位或建筑局部空间划分,其面阔、进深与高度一般也应以百尺为限,近观看高度限制在百尺以内的建筑,则观赏角为仰角为45°左右,经现代建筑科学研究,并在外部空间中普遍应用为近距离观看建筑局部细节的一个限制视角。当代研究成果指出,在水平向上,人的双目视野最佳视角在60°以内,一般以水平视角在54°时为风水设计中的最佳视角,而这恰恰是面阔百尺的建筑在视距百尺出观看时的水平视角。

风水“形势”说对于“势”的尺度规定,即“千尺为势”,一般用于限定群体性的大范围空间合及远观视距,很具有科学性。

古代的千尺,为现今230~250米左右,这是风水设计中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科学尺度。用当今理论分析,合于人的尺度即“百尺为形”的建筑或其它景观形体,在千尺之远观看时,视角为6°,正是人眼最敏感的黄斑视域,也是当代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中一个重要极限视角。实际上,当视角小于6°时,空间的景观效果,尤其是空间围合效果明显趋于空旷,产生疏远感。风水形势说,近观之“形”,远观之“势”,皆具静态特征,而介于其间的中景却具动态特征。这毫无疑义的证明,风水形势说是相当深刻,也相当准确的。

基于上述,风水形势说在整合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外部空间构成方面提出了重要的处理原则:对于千尺之势的大型空间组群,一方面,要从全局或整体上控制其具有特定性格和气魄;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以百尺之形为率,把整个空间组群划分成既各相独立,互有差别而又有机联系的多个局部性空间,巧妙地组织其中各单位及局部细节的艺术处理。这样空间组群便能一气呵成地呈现出性格显明的有机统一的整体特色,而移行其间,在远、中、近的不同层次上,纷呈展现的形与势的时空转换,更能予人以一系列的不同感受并引起情感变化,形成赋于戏剧性的生动有致而又连续不断的审美体验。在这些体验中,会包括不同视距(d)和建筑高度(h)的关系所决定的空间感,如当d/h=1时,仰角45°,空间围合感很强,人倾向于观看建筑立面的局部或细节。当d/h=2,仰角27°时,空间围合感适中,倾向于观看整栋建筑的立面构图及细部。当d/h=3,仰角18°时,围合感下降,倾向于观看单幢建筑与周围景物的关系,或观看一群建筑。当d/h=4,仰角14°时,空间围合的容积性特征趋于消失,倾向于把建筑看成是突出于整个背景的轮廓线,如此等等。就建筑而言,本质上都是静止的,即是在不同视距的固定观赏点上为人所感知的,而风水形势说以百尺之形划分千尺之势的空间构成原则,虽包含了对这种静态空间感的认知与运用,但其更为注重或强调的,实际上是时空运动中这一系列静态空间感及其转换变化的连续综合印象。

二、紫禁城外部空间设计分析

   紫禁城是以两仗、三垣、四象、五行来布局的。分析紫禁城大规模建筑群的外部空间构成,会获得大量有力的证据,它虽极力表现和强化其环境氛围的九鼎之尊,但其艺术追求却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理性精神,构成规模恢宏,气势磅礴的城市建筑群的各个单体建筑,其外部空间构成的基本尺度,遵循了“百尺为形”的原则,即以23~                                                                         

35米为率来控制各单位建筑的平面及竖向尺度,而未以尺度超人的夸张来求取艺术上的成功。

以高度论,紫禁城最高的单体建筑为午门,最重要的功能,是征伐凯旋献俘之际,皇帝亲御其门楼受礼及庆武功的地方,有强烈的震慑作用,其城下地平到脊吻高,也只有37.95米。午门迤北的太和门全高则只有23.8米,至于九五之尊的太和殿连同硕大三层台基全高才35.05米,其余所有建筑均在35米限下。以进深而论,太和殿为最大,进深33.33米,其余各单位建筑均未超此限。

以各单位面阔而论,除中路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如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以至神武门,还有横轴线上的东华门、西华门、体仁阁、弘义阁等外,均以百尺为形的尺度控制其通面阔。而这些“居中为尊”,处在中轴线上实际也是对称轴上的主体建筑,以其对称性而言,通面阔则都是按轴线两侧各控制在百尺之内而确定的,如午门正楼通面阔为2×30米,太和殿为2×30米,体仁阁,弘义阁皆为2×23米等。

以广场,月台,庭院等空间围合而论,平面尺度限定着观赏视距,另外建筑纵横轴线的交汇点,流水,道路,门洞,桥座,月台,以至墙垣等的起止点,交汇点等,实际也构成了若干重要的观赏点,限定着观赏视距。紫禁城外部空间构成方面,近视或远观视距均是如此组织划分,均遵循了“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尺度控制原则。

近视东、西六宫的绝大多数内庭院,通面阔,通进深都在35米限内。最显赫的三大殿自三台迤南而至北端,自东而西也均在此限,三台南丹陛通深33米,台上层南边阶条至太和殿通深29米,太和殿台明通35米,太和殿北丹陛至中和殿丹陛间距31米,中和殿台明通进深23米,中和殿迤北至保和殿台明南边进深33.8米,保和殿台明通深25米,北面丹陛通深30米,丹陛北至乾清门台明34.8米等等,无不严格遵循了“百尺为形”的尺度控制原则。

正是由于各体建筑的平面尺度按百尺为形控制,近观视距亦以百尺为形限定,远观视距控制在“千尺为势”的限界之内,其间行程又遵循以百尺为形划分千尺为势的空间构成原则,保证了近观,远观以及移行其间在形与势的空间转换中获得最佳视觉感受效果。风水形势说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无论古代,还是当代建筑创作,都是不可低估的,现在也有普适性。

    深入挖掘古代优秀遗产丰厚宝藏,拂除历史积尘与种种非历史唯物主义的偏见,将古代风水形势说运用于今天的建筑领域中,无疑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