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翁弟子班招生通知
  • 1
当前位置:首页 > > 优秀论文优秀论文

易学专家黄文杰—浅谈“阴阳平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阴阳平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阴阳平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环境艺术设计,既是建筑艺术设计的基础性艺术,又是衡量某一建筑艺术作品格调高低的决定性艺术。阴阳平衡原理广泛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并越来越体现出其理论指导价值。本文从“阴阳平衡”的作用、建筑室内环境的“阴阳平衡”、 室外配套环境的“阴阳平衡”、色调协调环境的“阴阳平衡”四个层面,结合本人长期的环境艺术设计和施工实践,谈谈“阴阳平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一、“阴阳平衡”的作用

    自古到今,阴阳平衡真实存在并广泛应用于宇宙大自然的各个时空、各个阶段和各个角落。无论人体工程、中医理论,从西方到东方、从北方到南方,无论何种造型、艺术,都离不开阴阳平衡。以创造室内外空间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建筑艺术设计,更是体现出“阴阳平衡”的意义与价值。在一个建筑整体中,除了柱体与墙体之外,剩下的就是空间;而反过来说,空间的存在是在“实体”(指柱体与墙体)的围合下产生的。其实,人们对室内空间还缺乏认知,对套房空间蕴含的阴阳平衡认识不明确,在设计上只是粗浅地理解必须“留空”,而不知这一留空的妙用和理论基础。空间最重要的使用效果是什么?处理“阴阳平衡”,就是使一个空间的大小与摆设用具的大小、多少及位置的配搭,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都会影响到空间的组合性或将空间化整为零的使用效果,都会失去空间的重要性和价值观。这些形态都不是给空间的一个明确规定,而是强调空间布设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达到“阴阳平衡”相互关系的最佳效果,从而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二、建筑室内环境的“阴阳平衡”

    建筑的本质就是创造室内空间,也就是体系布局的设计。在同一个空间,不同的布局产生了不同的效应,因为室内空间是人们利用的场所,也是空间构成与人最密切、最亲近的工作与生活环境。那么一个空间如何布设才能体现出人的精神面貌,给人舒适的感受呢?个人认为,基本离不开“阴阳平衡”。

通风透光“与阴阳平衡”。通风透光效果好与坏是体现一个空间的使用和感受的价值。如果在设计上只考虑通风与透光性能好,但不考虑与空间的大小和位置等关系,这样反而对一个空间环境起着不良效应。本人在长期环境设计与现场施工实践基础上,探索、总结出“通而不漏,聚而不塞,干而不燥,润而不湿”十六字的设计理念,这个理念充分体现空间环境设计理论中“通、聚、漏、塞、干、湿、燥、润”都是存在着相应的对立统一关系。 “通,过则漏”体现环境中的孤寒,使人在居住环境中具有失落感,心浮气躁;“聚,过则塞”使人带来一种厌恶、悯悯忧心、不乐之意;“干,过则燥”使人心情和性格浮躁、理智易失衡;“润,过则湿”使居住的人会变得阴沉、冷落、积滞成病。

室内装修的“阴阳平衡”。现实上,人们在室内装修过程往往注重于理性认识,而忽略了感性上的东西。不同层次的人所需求的物质与精神也有所不同,在理性上只为美的享受而忽视了感性上的更高享受。一个空间环境能否对各个部位使用价值上有积极的影响,可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完成并达到感性需求。在处理空间的独立柱体、死角或同一个空间出现不同高度的顶板,面、点、线、近、远等等,都必须套用“阴阳平衡”之理来指导,利用凹凸、深浅、明暗等艺术手法解决。

    “阴阳平衡”在室内空间环境的运用中确是一件法宝,其一,能改变室内空间环境“貌”与“神”的对应关系;其二,能改变室内装修“形”与“态”的互补关系;其三,能改变室内环境布设中空间的“虚”与“实”关系。因此,要设计一个室内空间环境,“阴阳平衡”是占主导作用的。

三、室外配套环境的“阴阳平衡”

    建筑物的外观造型就像人的容貌,体现着建筑作品的精、气、神,外观造型是建筑的“模特”代表,室内空间环境则是建筑内在素质的表现,二者代表着完整的人体工程。一个造型美观大方、室内装修上档次的建筑主体,周边必须有一定协调的配套设施来衬托环境,才能展示出绿叶衬红花的完美整体场境。

高低有情、隐现有意。设计者在设计建筑主体周边环境时,应该把这个建筑整体看成一个静态的,把周边的布局看成动态环境,小则设计喷水池、假山,大则设计草地绿化、健身场所、文娱活动场所、园林式休闲景观、运动跑道等等。首先应从静态身边着眼,从近到远、从低到高、从小到大、粗则大气,小则有意,有序错落,层层分布,一环紧扣一环、一叠紧接一叠,叠叠相生;层次分明,层层有意,叠叠有情向外伸展。松紧有度,隐现自如,让人能感受出和谐的自然立体空间。有时,在特定环境下,必须采用先高后低的布设方法,有如在楼宅的某一方位存在着影响心灵健康,破坏了“阴阳平衡”的外界因素(不美观的、松质山体水土流失而形成残破的沟、坎,或是在人为劈山至谷底督造铁路等),这时在环境设计上,可以考虑设置有一定高度的“绿色屏障”来屏蔽有碍观瞻的不良景物,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目的。本人在设计“蟹地明珠——德馨阁”室外环境时,刚好距离德馨阁约150米处有一条劈山至谷底筑造的铁路经过。为了保持这一特定环境的“阴阳平衡”,本人在一侧的山坡上设计一条可以通往山后活动区域、长一百多米的绿色“隧道”。 绿色隧道外与铁路边一段距离植上小球形绿化,近铁路坡边再植上小绿化—--台湾草。走进这条仅四米多宽的绿色“隧道”,因三面都被绿树笼罩起来,似透非透,令人心旷神怡;走在“隧道”周边,让人感觉轻松畅快。从整体环境艺术角度上看,更有因势随机、因势利导、自然天成的味道。

绿色“隧道”除了上述直接的感觉外,还起到如下作用:首先, “隧道”至坡边有层次感绿化,构成一道绿化“墙体”,起着消声效果;第二,“隧道”是通往后山活动区域的人行保护网,起着人身安全保护作用;第三、“绿色隧道”外加植较为低矮的的绿化,内高外低,关键是对铁路建设的绿色环保(保水土不流失保护铁路)绿化树与铁路保持一定距离,确保通车安全。

自然构建,更显自然。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为切合自然风貌,通常采用自然构建,突出绿色环保,确保在自然基础上更显自然。依山而建,依形造型,因势利导,近圆就圆,成方就方,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结合,变化万千。蟹地明珠—德馨阁活动区中自动捕鱼台与养鱼池的关系就是因势利导、方圆结合的突出代表。当时的原地形是拐曲的山坑谷,将坑谷上部接近方形的部分设计成方形养鱼池,将坑谷尾部近圆的拐曲处依形设计为自动捕鱼台,将捕鱼台周壁筑造阶梯步级到池底,设计成排水步级;同时将方形养鱼池与圆形捕鱼台在底部开口连通,培养池鱼经常游进自动捕鱼台内寻食的习惯,这样捕鱼机启动就达到捕鱼目的了。利用自然地形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设计方法,既充分体现“阴阳平衡”,又达到节省时间、节约人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绿色环保的效果。另外,将原坑谷危害农作物的泛滥之水改变为可循环再生的有用之水,变废为宝。这一“创意”更符合当前广为提倡的“生态环保”要求,达到“阴阳平衡”的最高层次,在自然中构建更显自然。

四、色调协调环境的“阴阳平衡”

    环境艺术设计中通常把色调平衡分为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无论是静态平衡还是动态平衡,进行环境设计时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法,一是纯创造式设计,是由设计师自我思维的环境协调进行设计;二是再造式设计,即在周边外界存在定性色调的情况下,借助原来的色调环境进行再造、加工,以符合 “阴阳平衡”的要求。这是在复杂环境中运用色调互补的一种设计技巧,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个人在 设计“顺兴兴”别墅门楼时,就是根据门楼材料色调、入门通道砖颜色及周边绿化三大部分环境色调的协调定性关系进行综合设计的。入门通道右边墙面是他人先建而定性的色调(偏白颜色),五行属性为金;入门左边是自居别墅墙面偏白颜色,五行也为金的属性;入门通道的两侧立面属性为金的颜色而过剩,使人产生一种阳气太盛而浮躁的心理压力,特别在阳光的作用下更显得难受了。

    针对这一特定的“情境”,本人采用了以下设计方法:首先,是五行相关门楼选用颜色,门楼的位置是连接两边别墅墙体,而两边墙面是偏白颜色而属性过剩的“金”,利用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以金生水(水颜色为黑)来泄其金的过剩,从玄学角度,起着层层生入、为我所用的效果。其次,是五行相关造型。造型的相关五行是:金圆、木直、水曲、火尖、土方。根据设计的需要,以水为用,在门楼顶屋脊伸出部分选择水曲的形状,作为水的标志,既符合古代建筑艺术文化和五行相生之理,又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第三,入门通道步行砖选择偏黑颜色,也是根据五行生克原理来协调两边过剩的阳气刚性,既符合装修装饰与环境艺术设计的“上轻下重“的原理,又达到沉着稳重、舒适的效果。第四,绿化点缀显示自然。入门通道两边植上相应高度的绿化来融汇色差,在通道尽头“天白”处再缀上几株相当高度的“皇爷”绿化树来遮光,解决了行人步入时阳光刺眼的弊端。通过上述几个环节的设计,整个环境起着质的变化,从门楼可以明显看出气派大方、气势稳重,体现古色古香的特点;从通道直观看出简洁、大方有度;从绿化点缀角度来看更显得生机勃勃,层次分明,色差有度。以上特点构成整体环境和谐、滋润有素的艺术空间,体现人和环境共生,人与自然环境融汇一体的境界,成为一种独特自然的精神家园,充分诠释了“阴阳平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妙用。

    总之,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不管是工程量大与小,不管单间住宅还是庄园式的别墅、豪宅乃至都市环境等等,“阴阳平衡”原理都有形或无形地渗透其中、作用其中。随着“阴阳平衡”理论的不断深化,随着环境艺术设计师对“阴阳平衡”理论在实践中的深入应用、总结和不断创新 ,人与空间的关系将不断得到真正理解,人与自然环境共生的关系将逐步融会贯通,“阴阳平衡” 积极作用 的理论,将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中,处处生根、开花、结果,“阴阳平衡”理论,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精髓!